天津农学院简介
天津农学院始建于1976年。2001年经天津市政府批准,天津市城乡经济学校并入天津农学院。1982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,200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。1996年首批通过国度教委本科教学合格评价,2007年在教育部进行的本科教学任务水平评估中取得“优秀”。学校以农科为主体,农学、工学、管理学、理学、经济学、文学、艺术学协调开展。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,形成了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开展,效劳于现代都市型农业的鲜明办学特色。
学校现有三个校区,校园占空中积1292亩,校舍修建面积38万平方米。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、实验楼、图书馆、网络中心、体育场馆等设施。现有在校生14000人。
学校以学科树立为龙头,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,鼎力实施“质量立校、人才强校、特色兴校、文化铸校”开展战略。现有15个学院(部),7个学科门类,47个本科专业;有9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、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。2017年获批为天津市2017-2020年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树立(培育)高校,作物学、兽医学和水产三个一级学科为博士学位授权树立学科。有1个天津市一流学科、4个天津市级重点学科、5个天津市级特色学科群、1个国度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。有4个国度级一流本科专业树立点、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树立点;有2门国度级一流本科课程、7门天津市级精品课程,7个天津市级品牌专业。近两届教学效果奖评选中,获天津市教学效果奖13项,其中,一等奖5项、二等奖8项。
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开展和现代都市型农业开展需求,合理调整课程体系,逐步形成了支撑现代农业开展的较为合理的专业生态群;在群众化教育背景下,植根津沽大地办学,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。近年来,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%以上,在全市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。天农毕业生朴实无华、踏实肯干、享乐耐劳的品格失掉了社会的认同,“下得去、上手快、用得上、留得住”成为用人单位对天农学子的共识。学校桃李普及海外外,自建校以来,已为社会输送了各级各类毕业生5万余人,涌现出一大批国际外著名的农业科技人才、教育专家、优秀管理专家和领导干部。
学校鼎力实施“人才强校”战略,树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。现有教职员工1000余人,其中:双聘院士4人,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人,国度级人才1人,省级人才24人。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,天津市教学名师10人,天津市级教学团队11支。
学校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,学术水平不时提高。学校设有国度大宗海水鱼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、国度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天津综合试验站等4个国度级科研创新平台,天津市水发生态及养殖重点实验室、天津市农业植物繁育与安康养殖重点实验室等50个省部级平台。此外,还建有产学研联合体94个,与11家企业联合共建天津市企业重点实验室。近五年,承当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000余项,其中,省部级以上项目485项。1项效果获国度科技进步二等奖;37项效果获省部级奖励,其中,获全国农牧渔业歉收奖一等奖2项、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。《天津农学院学报》作为地下出版物,屡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和天津市一级期刊,被国际外多家数据库列为农业类重要刊源。
学校以创立文明校园为抓手,以全面有责、全员尽责、全程担责为机制,以培养“思源”奋进、立志乡村振兴、知农爱农的天农学子为目标,不时增强校园文化树立。近年来,学校重点打造以“爱党、爱国、爱农、爱校”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、“岁末思政课”“天农名家讲堂”“思源大讲堂”“百团百村社会实践”等文化品牌;树立校史馆、智慧园小剧场等文化场所,使其成为弘扬天农精神、激起师生爱党爱国爱农爱校情怀的重要文化资源。
学校积极扩大国际交流与协作,开展中外协作办学,开放办学水平不时提高。先后与德国、乌克兰、菲律宾、日本、加拿大、英国、美国、泰国等30多个国度和地域的60余所高校树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和交流协作关系。
展望未来,天津农学院将继续弘扬“爱岗敬业、艰辛妥协、团结向上、自强不息”的天农精神,以立德树人为基本,以强农兴农为己任,继续推进革新创新,加快内涵式开展,效劳国度战略需求,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,全面开启树立特色鲜明、优势突出高水平农业大学的新征程。
(统计数据资料截止到2021年3月)
学校地址:天津市西青区津静路22号(东校区),邮政编码:300392
天津市西青区津同路19号(西校区),邮政编码:300380
天津市蓟州区五百户镇青池1村(蓟州校区),邮政编码:301936
校办电话:(022)23792065 传真号码:(022)23781315